1911年1月2日,中国国民政府开始通令在全国使用公历。为什么要使用公历呢?公历比农历方便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们经常听到农历有“闰几月”的说法,而每一个闰月的大小还不一样。比如2006年是闰七月大,2009年是闰五月大,2012是闰四月小,2014闰九月小,2017闰六月大。为什么农历有闰月呢? 现今世界上各国通用的公历,是根据古罗马的“儒略历”改编而成的。天文学上把地球绕太阳从春分点回到春分点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其长度是365.2422平太阳日。但是儒略历却以365.25日为一回归年,这样每年差不多要长11分14秒,于是产生了误差。从公元前46年起,积累到16世纪,相差竟达十天之多,结果3月21日的春分日提早到3月11日。于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10月4日下令第二天(即原来的10月5日)为10月15日。并且为了避免以后积累误差起见,将设置闰年的办法也予以规定:以公历纪元为标准,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是闰年;但逢百之年,能被4整除的并不是闰年,必须要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例如1980年能被4整除,是闰年。1900年是逢百之年,能被4整除,却不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闰年,而2000年又将是闰年。凡是闰年,在二月份増加一天,全年为366天。 现在还在使用的农历(又叫夏历)的特点是: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寒暑时令。它规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因为月相变化一周的时间(天文学上叫做一个朔望月)是29.5306日。这样,几个月的平均值就很近似于“朔望月”的长度。因此平年有12个月,全年只有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平均约差10日21时。为了纠正这个误差,所以规定每三年中加一个闰月,五年中加两个闰月,十九年******有七个闰月,以求年月的结合。这样农历的闰年共有13个月,全年有384或385日。通过这么巧妙的安排,每月所代表的节气相差不致太大。不过,节气交节的日子,不能像公历那样大体上固定,而且它的计算复杂,平年与闰年日数相差很多天,所以釆用公历比农历普遍而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