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工具  网站地图加入收藏

学习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工具 > 为什么 >

为什么称《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来源:网络 作者:
  《聊斋志异》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那么《聊斋志异》究竟有哪些优点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

  中国的志怪小说集,前有《搜神记》《幽明录》等,后来,清朝又出现了一部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书名中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便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的意思便是在聊斋中记述奇闻异事。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四十岁时,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为什么称《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蒲松龄呕心沥血三十余年,才完成了《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以《鸦头》为例:狐仙鸦头在母亲的逼迫下,跟姐姐化身为人形,在妓院迷惑嫖客害人。后来,鸦头遇到了书生王文,两人坠入爱河。鸦头勇敢地反抗母亲,跟王文私奔,可惜没过多久又被抓回来。当时她已经身怀有孕,之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王孜。痴情的王文苦苦寻觅了鸦头十年,没有找到她,却遇到了自己的儿子王孜。王孜长大后,成了一名杀狐能手,成功将母亲救回,一家人团聚。鸦头和王文为追求爱情,勇敢反抗,尝尽艰辛,令人动容。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以《叶生》为例: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无奈却屡试不中。丁乘鹤赏识他的才华,多次周济他。后来,叶生得了重病,命不久矣,丁公依然不忍心抛下他。叶生去世后,魂魄依然跟随着丁公,还费尽心血教授丁公的儿子,最终让其成名。丁公子感恩图报,资助叶生的儿子读书。因为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像叶生这样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的人,蒲松龄便是其中之一,他借着叶生的悲惨经历,来为全天下的读书人鸣不平。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促织》是其中相当有名的一篇: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盛行斗蟋蟀,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陕西华阴县的县令为了巴结上司,揽下了这桩差事,又将任务分摊给本县百姓。这一年,县里有个叫成名的读书人负责征收蟋蟀,他收不到,就被县令打了上百板子,两腿鲜血直流。后来他好不容易在一个巫婆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却被九岁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孩子害怕得跳了井,救上来时已经断了气,成名和妻子悲痛欲绝。当天夜里,孩子奇迹般地又醒过来了,却是木木呆呆的,只想睡觉。成名却还在担心蟋蟀的事,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他听到有蟋蟀叫,便循声抓到了一只蟋蟀,它个头虽小,却极其勇猛善斗。他喜出望外,将它献上去。皇帝非常喜欢这只蟋蟀,对献宝有功的县令、巡抚大加封赏,成名也受到重赏。一年后,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说自己曾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只是因为一只小小的蟋蟀,成名便险些家破人亡,同样也是因为一只小小的蟋蟀,众人便鸡犬升天,实在是讽刺至极。

  《聊斋志异》是一部有着很高文学价值的小说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故事情节上,篇幅较长的章节情节丰富,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如《促织》《连城》《画皮》等;篇幅较短的章节则情节简单,几乎算不上是一个故事,如《王子安》《婴宁》等。这种情节方面的差异,大大丰富了小说的类型和形式,为后人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启示。二是在人物塑造上,《聊斋志异》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很多可爱的鬼狐。老舍曾评价它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郭沫若也曾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三是在语言上,《聊斋志异》虽然是一部文言文小说集,却融合了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相较于一般的文言文,理解起来要容易很多。

  整体而言,《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布局巧妙严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文笔简洁,描绘细腻,是中国古典文言文短篇小说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

  《聊斋志异》问世后,在中国影响巨大,还流传到国外,影响了国外很多知名作家的艺术创作,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作者,就曾仿照《聊斋志异》创作志怪小说。到了今时今日,中国的很多志怪小说依然带有明显借鉴《聊斋志异》的痕迹,但没有一位作者能超越蒲松龄的成就。
中学生学习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热门标签| 排版工具| 手机版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58837号-4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