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工具 网站地图加入收藏

学习力在线学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工具 > 诗词大全 >

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来源:诗词大全 作者:陆游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原文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的注释

  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简短诗意赏析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的原文翻译
  2、“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原文翻译
  3、“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的原文翻译
  4、“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原文翻译
  5、“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的原文翻译
中学生学习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热门标签| 排版工具| 手机版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58837号-4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