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工具 网站地图加入收藏

学习力在线学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工具 > 诗词大全 >

于濆《里中女》原文及翻译注释_诗意解释

来源:里中女 作者:于濆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于濆《里中女》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于濆《里中女》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里中女》原文

《里中女》

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里中女》译文

  我看那浅池中摇头摆尾的鱼儿,永远不会认识到海水的广阔渊深。
 
  看那桑树下的采桑女,永远不会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
 
  采桑女在窗下辛苦的织布,富家人家遍身罗绮,夜夜响起捣衣声。
 
  采桑女天生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因为她贫苦,只能见到野蒿制成的簪子,见不到精致发簪。
 
  有着西施之貌只能幽处野里,有着韩娥之音却湮没无闻。
 
  从来没有见过珍贵的珠宝玉石,所以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
 
  哪里知道受宠的赵飞燕,发髻上插满了黄金制成的装饰品。

  《里中女》的注释

  里中女:穷乡僻壤的女子。里,野里。
 
  机杼:织布机。
 
  杵砧(zhēn):捣衣的槌棒与垫石。
 
  蒿簪:野蒿制成的簪子。
 
  越娃:指西施。韩娥:《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钗:作动词用。

  简短诗意赏析

  此诗是通过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为贫家女子鸣不平的。诗的前四句以池中鱼不知海水深来比喻穷乡僻壤的女子无从想象富贵人家的生活。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诗以“池鱼”比“桑女”、“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民歌往往重复咏唱。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

  作者简介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86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李商隐《无题》”的原文翻译
  2、“黄庭坚《赠黔南贾使君》”的原文翻译
  3、“柳永《永遇乐·薰风解愠》”的原文翻译
  4、“温庭筠《相和歌辞·三洲歌》”的原文翻译
  5、“欧阳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译
中学生学习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热门标签| 排版工具| 手机版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58837号-4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