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辛弃疾《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原文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
辛弃疾
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
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译文
四海为家,胸怀天下,才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才不白白长了满腮的胡须。听说当今圣上很用心听取安邦治国的策略。您如范仲淹一样有安邦治国之才能,一定能为收复北方失地、统一神州做出贡献。会有奉诏的使者带着诏书调您入京为官。
当您离开信州时,百姓洒泪相送,连老天都悲伤得下起雨来,打湿了仪仗旗帜。野梅飘香,新柳发芽,时令已在冬末,春天即将来临。故居蔗庵人离去,笑语声停歇了,连松竹也失去了昔日美好的光彩。人间能缓解离愁的东西,只有杯中物啊。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的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仄韵,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信守:信州太守。郑舜举:即郑汝谐,辛弃疾的朋友,字舜举,号东谷居士,浙江青田人。主抗金,稼轩称他“胸中兵百万”。曾为大理寺少卿,持公论释陈亮,历官吏部侍郎。《青田县志》:“郑汝谐字舜举,绍兴丁丑进士。”赴召:应朝廷征召。
湖海:指不恋故土,志在四方的人。《三国志·陈登传》载:许汜谓刘备:“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苍髯(rán)如戟:胡须坚硬如戟,形容男人相貌威武,有丈夫气概。《南史·褚彦回传》载:公主谓曰:“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
闻道:听说。
著意:专注,用心。
长策:好计谋,良策。
“此老”二句:《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注引《名臣传》:仲淹领延安,阅兵选将,日夕训练。.....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指范雍,小范指范仲淹。长安,代指北宋故都汴梁。
“便凤凰”二句:皇帝诏书出自中书省,中书省苑中,有凤凰池,故唐宋诗词中常以凤池代中书省,以凤凰诏指代皇帝诏书。凤凰,传说中的神鸟,百鸟之王。这里比喻奉诏的使者。
野梅官柳:语出杜甫《西郊》:“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蔗庵:郑舜举在信州的宅名。
杯中物:指酒。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简短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词。此词上片赞赏郑汝谐胸怀天下,气概英武,才略不凡;下片赋写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抒发了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全词多用典籍和前人语汇成句,体现了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色。古来临别送行的赠词,或情深意长,或缠绵悱恻,但这首词除历叙友人间的真挚情感外,还饱含着对友人的热切期待。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文天祥《念奴娇·驿中别友人》”的原文翻译 2、“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的原文翻译 3、“辛弃疾《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的原文翻译 4、“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的原文翻译 5、“李贺《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 |